介绍
《欲望的演化:人类的择偶策略》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之作,其作者戴维・巴斯在进化心理学领域占据核心奠基者与实证研究领军者的地位。他的理论也为国外“男性圈”对两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,它是红丸运动(Red Pill)的核心理论支柱,它是PUA(搭讪艺术)社区的科学背书,它是男性权利运动(MRM)的生物学辩护。笔者认为,戴维・巴斯的进化心理学是国外“男性圈”一切理论的起点之一,阅读《欲望的演化:人类的择偶策略》是理解国外“男性圈”诸多理论的前提。
第一章 择偶行为的起源
核心引言
- 海伦娜・克罗宁在《蚂蚁和孔雀》中提到:“我们是行走的档案库,保存着来自祖先的智慧。”
人类择偶行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
-
表象与现实的冲突:择偶行为带来快乐,却也伴随痛苦、背叛、冲突(如离婚率高、婚外恋普遍),与浪漫幻想形成强烈对比。
-
冲突的本质:择偶冲突是常态(如求偶被拒的愤怒、配偶无法满足需求的挫败),源于深层人类天性,而非个人无能。
-
爱情的普遍性:爱情(包含承诺、理想化、共情、激情)是跨文化的普遍经验,非西方近期发明。
-
忽视真相的代价:科学上无法解答择偶困惑,社会中易在婚恋中受挫(如网络约会、职场联谊等场景)。
演化的根源:性选择理论
-
达尔文的革命性解释:性选择理论用于解释动物(如雄孔雀尾羽)看似不利于生存却利于繁衍的特征 —— 进化的核心是遗传收益而非生存收益。
-
性选择的两种形式:
-
同性竞争:同性成员争夺与异性的性接触(如雄鹿搏斗),利于竞争的特征(强壮、智慧等)被遗传。
-
异性选择:某一性别偏好具有特定品质的配偶,该品质因被选择而延续(如雌孔雀偏好羽毛鲜艳的雄孔雀)。
-
-
理论的争议与发展:
-
曾遭反对:认为赋予女性过多选择权,或贬低人类独特性(认为文化已超越进化压力)。
-
突破:20 世纪 70-80 年代,进化心理学兴起,探索作为进化产物的深层心理机制,解释人类择偶的灵活性与主动性。
-
关于人类择偶的研究
-
初期研究:聚焦性别差异(如男性是否偏好年轻貌美,女性是否偏好地位与经济保障),调查美国 186 名已婚成年人与 100 名未婚大学生。
-
跨文化研究:为验证择偶特征的普遍性,扩展至 6 大洲、5 岛屿的 37 种文化,涵盖不同城市、乡村、教育水平、年龄(14-70 岁)、政治经济体制,共 10047 人,用母语调查。
-
后续研究:开展超 100 项新研究,覆盖单身者、约会情侣、新婚夫妇、离婚夫妇等群体,结果常与传统观念冲突,推动性别心理认知变革。
性策略:择偶的适应机制
-
策略的本质:解决择偶问题的手段,源于进化 —— 祖先需成功竞争配偶、吸引有繁殖价值的伴侣、留住配偶至后代出生等,其基因得以延续。
-
核心心理机制:如对特定配偶的偏好、爱与情感、性欲望、性嫉妒等,对外部线索(身体特征、性兴趣暗示)和自身信息(配偶价值、吸引力)敏感。
-
无意识性:性策略无需有意识计划(类似汗腺调节体温,无需主动察觉)。
择偶的关键环节与物种案例
- 挑选配偶:
-
逻辑:类似食物偏好(偏好营养物质而非有毒物),择偶偏好解决繁殖问题(如选择能提供资源、保护的配偶)。
-
案例:非洲织巢鸟 —— 雌鸟严格检查雄鸟的巢,不合格则离开,推动雄鸟建造优质巢;人类女性偏好有承诺意愿与能力的男性(类似织巢鸟对 “巢” 的偏好)。
-
短期 vs 长期策略:短期关系中偏好可能剧变,关键决策是选择短期放纵还是长期承诺。
- 吸引配偶:
-
竞争的普遍性:需在竞争中获得合意配偶,竞争策略受异性偏好影响。
-
案例:雄性海象通过搏斗垄断雌性(5% 雄性占 85% 交配权),体型达雌性 4 倍;人类男性竞争较张扬,女性竞争较隐蔽但普遍存在(如干扰对手、争夺长期关系)。
- 留住配偶:
-
问题:配偶可能被竞争对手吸引,或因需求未满足、第三者出现而变心。
-
案例:爱虫(Plecia nearctica)—— 雄性交配持续 3 天,防止其他雄性对卵授精;人类通过嫉妒激发行为(警惕、暴力等)防止配偶背叛,保障自身投入不白费。
- 更换配偶:
-
原因:配偶无法满足需求(如停止提供资源、虐待),或存在更优选择。
-
案例:斑尾林鸽 —— 繁殖季离婚率 25%,因不育分开,优先选择能生育的伴侣;人类离婚普遍,需权衡分手成本(对亲属、孩子的影响)与再婚前景,女性因抚养孩子等因素再婚难度高于男性。
- 两性冲突:
-
根源:策略冲突 —— 某一性别的策略妨碍另一性别(如男性短期性需求与女性长期承诺需求的矛盾)。
-
案例:雌性蝎蛉要求雄性提供 20 分钟吃完的 “结婚礼物”,太小则提前结束交配,太大则争夺剩余食物;人类婚姻中常见抱怨(如男性傲慢、女性情绪化),均源于策略冲突。
-
可调和性:理解策略触发线索可减少冲突,促进和谐。
性取向的进化谜题
-
普遍性与少数派:96%-97% 男性、98%-99% 女性首要性取向为异性恋(被认为是典型心理适应),但少数同性恋者的存在构成进化谜题(同性恋有遗传基础,却繁殖率更低)。
-
关键区分:
-
首要性取向(被哪种性别吸引)、性别认同(主观性别认知)、性行为(与哪种性别发生关系),三者可组合出多种情况。
-
男女性取向差异:男性性取向早期确定且稳定,分布呈双峰(多为完全异性恋或同性恋);女性更灵活,一生可变(如 “LUG 现象”),分布更连续。
-
-
后续章节将深入探讨其起源与本质。
文化、情境与择偶策略
-
环境变化与策略延续:现代环境(如互联网约会)与远古不同,但进化形成的择偶心理仍起作用(类似对汉堡中脂肪、糖的偏好源于远古稀缺环境)。
-
情境敏感性:策略激活依赖情境(如婚姻冲突次数、配偶忠诚度、性别比例等)。
-
文化影响:婚姻制度(一夫多妻、一妻多夫、一夫一妻)、性别比例等塑造策略(如男性过剩时离婚率下降)。
理解人类性行为的障碍
-
感知障碍:人类认知适应于短期事件,难以理解跨越千代的进化过程。
-
意识形态障碍:担忧进化论被用于政治压迫(如社会达尔文主义),但需正视进化理论对择偶的解释力。
-
自然主义谬误:混淆 “存在” 与 “应该”(如性嫉妒有进化根源,但无需接受其暴力表现)。
-
浪漫主义谬误:幻想人类本善和谐,忽视冲突与竞争的普遍性。
-
对 “变化” 的误解:认为进化策略固定不变,实则行为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产物,环境干预可改变模式。
-
对性别平等的担忧:进化心理学解释策略差异,而非规定性别角色或支持不平等,两性在多数方面相似,仅在特定适应问题上有差异。
总结
人类择偶行为是进化的产物,包含挑选、吸引、留住、更换配偶等环节,伴随两性冲突与竞争。理解其进化根源与性策略,有助于调和理想与现实,减少冲突,而非接受宿命。
第二章 女性之所求
核心引言
- 莎拉・赫迪在《从不演化的女性》中提到:“男性是女性所经营的一个漫长的育种实验品。”
一、演化基础:女性择偶偏好的根源
-
核心逻辑:女性作为两性繁殖的主要投资方,其择偶偏好潜在地决定物种演化的方向。女性,而非男性,决定性交的时间、频率与对象,因错误选择的代价极高(如怀孕、哺乳的巨大投入),故演化出更挑剔的择偶策略。
-
性细胞差异的影响:
-
雌性性细胞(卵细胞)大且静止,含营养;雄性性细胞(精子)小且活跃,数量极多。
-
女性初始投资远高于男性(9 个月孕期、3-4 年哺乳等),繁殖机会有限(一生约 400 个成熟卵细胞),因此必须谨慎选择配偶以保障后代存活。
二、女性核心择偶偏好
1. 资源潜力:确保持续的生存与繁殖支持
-
经济资源:
-
跨 37 种文化研究显示,女性对配偶经济前景的重视程度约为男性的 2 倍,且视其为 “必需品”(而非奢侈品)。
-
征婚启事与调查数据一致:女性对经济资源的需求远高于男性(如美国女性对配偶赚钱能力的最低接受标准为 70 百分位,男性为 40 百分位)。
-
-
社会地位:
-
地位是资源控制的关键线索(如更高的食物、领地、社会机会)。跨文化研究中,女性普遍更看重配偶的社会地位、职业水平与权力。
-
高地位男性在传统部落(如提维人、雅诺马马人)中拥有更多资源与配偶,现代社会中高地位男性收入更高、升迁更快。
-
-
年龄:
-
女性普遍偏好年长 3-5 岁的男性,因年龄与资源积累、社会地位正相关(如狩猎能力在 30 岁左右达顶峰,收入随年龄增长)。
-
但避免过大年龄差(如超过 10 岁),以降低配偶早逝或精子质量下降的风险。
-
2. 人格特质:预示资源的稳定性与可靠性
-
抱负与勤奋:
- 勤奋是收入与地位的最佳预测指标(如更高的教育水平、升职机会)。女性视 “缺乏抱负” 为高度不合意,跨文化中女性对勤奋的重视度显著高于男性(如巴西女性高 30%,中国台湾女性高 26%)。
-
可靠性与稳定性:
- 情绪稳定的男性更少消耗配偶资源(如减少虐待、出轨、轻率行为)。37 种文化中,女性对 “可靠”“情绪成熟” 的重视度普遍高于男性。
-
智力:
- 智力与资源获取(如高收入职业)、问题解决能力正相关,且部分可遗传。女性更倾向选择聪明配偶,因其能提供更好的育儿、社交与经济支持。
3. 和谐共处:减少冲突,提升合作效率
-
相似性偏好:
-
价值观(政治、宗教)、智力、人格(外倾性、尽责性)相似的配偶更易合作,减少冲突。如性格外向者偏好同样外向的配偶,尽责者偏好同样尽责的配偶。
-
相似性还能降低被抛弃风险:配偶价值不匹配的伴侣更易分手,而相似者更可能长期维持关系。
-
4. 身体特征:健康与保护能力的信号
-
体型与力量:
-
女性偏好高大(如 6 英尺以上)、V 形身材(肩臀比大)的男性,因体型与保护能力正相关(如威慑侵犯者)。
-
高个男性在跨文化中地位更高(如美国总统多为高个,部落 “大人物” 多为魁梧者)。
-
-
健康状况:
-
健康的线索包括匀称的身体(对称性反映发育稳定性)、男子气概(如宽下颚、低沉嗓音,与强免疫系统相关)、活跃的精力。
-
避免不健康配偶可降低疾病传播风险,保障资源持续供给(如减少配偶早逝导致的资源中断)。
-
5. 承诺信号:确保资源的专属投入
-
爱与真诚:
-
爱是普遍现象,核心是 “资源承诺”(如放弃其他伴侣、谈论婚姻、规划子女)。89% 的美国女性、82% 的日本女性拒绝与不爱的人结婚。
-
真诚是女性征婚中最频繁寻求的特质(约为男性的 4 倍),用于排除 “逃避承诺” 的男性。
-
-
善良:
- 善良标志着无私投入资源的意愿(如优先配偶需求、照顾子女)。跨文化中,善良稳居配偶重要特质前三位,且女性更重视配偶对自己的 “选择性善意”(而非对他人)。
三、“坏事因素”:女性避之不及的特质
- 核心是 “损害资源与承诺” 的特质,如:乱伦(近交衰退风险)、虐待、出轨、吸毒、缺乏资源 / 抱负 / 智力、身体弱小、不健康等。
四、情境性影响:偏好的动态变化
-
自身资源:经济独立的女性(如高收入者)对配偶资源的要求更高(而非降低)。
-
关系类型:长期关系中重视可靠性、资源;短期关系中更关注外貌、男子气概(“优良基因” 线索)。
-
配偶复制:女性更易被 “受其他女性青睐” 的男性吸引(尤其是被有魅力的女性关注的男性)。
-
性取向:女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偏好相似(如重视善良、健康),但对育儿、宗教的重视度较低;“女性角色” 女同性恋者更重视伴侣经济资源。
五、偏好对实际行为的影响
-
女性的偏好直接影响择偶结果:高地位、高收入男性更易吸引配偶,年长男性更易结婚,征婚中提及资源的男性获得更多女性回应。
-
男性行为被塑造:通过展示资源(如礼物、地位)吸引女性,夸大收入 / 身高以迎合偏好。
总结
女性的择偶偏好是演化的产物,复杂且多维度,涵盖资源、人格、身体、承诺等多方面,旨在解决祖先母亲面临的生存与繁殖挑战(如资源获取、后代保护、基因质量)。其情境依赖性与复杂性,反映了人类进化中适应问题的多样性。
第三章 男性别有所求
核心引言
- 唐纳德・西蒙斯在《男性想要什么?》中提到:“美丽来自观看者的进化适应。”
一、男性承诺婚姻的进化优势
男性祖先为何进化出对婚姻的渴望?核心在于承诺带来的适应优势超过短期性关系:
-
满足女性的基本规则:女性常以承诺为性接触前提,缺乏承诺的男性可能难以吸引合意配偶。
-
提高父权确定性:长期承诺带来排他性性接触,抵御潜在竞争者,减少父权不确定性。
-
提升子女存活率与繁殖成功率:父亲的持续投资降低子女夭折风险(如阿赫族案例),并提供成长资源、教导和联盟。
-
提高社会地位:婚姻在许多文化中是 “成为真正男人” 的标志,带来资源和择偶优势。
-
形成联盟网络:通过配偶的亲属和朋友扩展社会关系。
二、男性对长期配偶的核心诉求
-
与女性一致的品质:聪慧、善良、可靠、情绪稳定、健康、忠诚(关联优秀伴侣、父母及基因质量)。
-
独特诉求:生育能力
- 女性生育能力无直接标识,男性需依赖 “年轻” 和 “健康” 的线索。
三、“年轻” 作为生育能力的核心线索
-
跨文化共识:37 种文化中,男性均偏好年轻女性,平均期望配偶比自己年轻 2.5 岁。
-
年龄差距的动态变化:男性年龄增长后,偏好的年龄差距扩大(30 多岁偏好年轻 5 岁,40 多岁偏好 10-20 岁),婚姻数据印证(初婚新郎平均大 3 岁,三婚大 8 岁)。
-
青春期男性的特殊偏好:15 岁男性倾向被 17-18 岁女性吸引(虽常被忽视),印证生育能力偏好而非权力或强化理论。
四、身体美的进化标准
男性对 “美” 的偏好源于对健康和生育能力的感知,具有跨文化普遍性:
-
核心信号:年轻(无瑕皮肤、明亮眼睛、活力)与健康(光滑皮肤、丰满嘴唇、对称身体),这些特征是生育价值的可靠线索。
-
先天审美倾向:婴儿对漂亮面孔注视更久,12 个月大婴儿更愿与戴漂亮面具者互动,说明审美标准早于文化习得。
-
跨文化共识:不同种族、文化对 “美” 的评价高度一致(如亚洲与美洲男性对女性魅力的判断重合)。
-
对称与平均面孔的吸引力:对称面孔反映健康(减少发育压力、基因突变影响),平均面孔因消除不规则性更具吸引力。
-
腰臀比的关键作用:健康女性腰臀比通常在 0.67-0.80,与生育能力(早青春期、易怀孕)和健康(降低疾病风险)强相关,是男性偏好的核心指标(《花花公子》插页及选美冠军腰臀比稳定在 0.70)。
五、外貌对男性的特殊重要性
-
性别差异跨文化存在:37 种文化中,男性均比女性更重视配偶外貌,且这种差异长期稳定(1939-1996 年美国研究及多国数据支持)。
-
与男性社会地位的关联:配偶的魅力可提升男性地位(如人们会默认 “普通男性 + 美女” 组合中男性地位更高);反之,配偶外貌不佳会损害男性地位。
六、性取向与配偶偏好
-
男同性恋者:与男异性恋者类似,高度重视伴侣的年轻和容貌,征婚启事和行为研究显示其对身体特征的关注与异性恋男性一致。
-
女同性恋者:更接近女异性恋者,较少强调外貌,对身体特征的关注度低于其他群体。
七、高地位男性更易满足择偶偏好
资源和地位是男性获取理想配偶的关键:
-
国王、暴君(如摩洛哥苏丹穆莱・伊斯梅尔)的后宫聚集年轻美女,频繁更替年长女性。
-
现代高收入 / 高地位男性(如明星、高管)更易娶比自己年轻 20-30 岁的女性,职业地位是妻子魅力的最佳预测指标。
八、媒体对男性审美的影响
广告商利用男性对年轻美貌的偏好促销,但这种标准源于进化而非文化建构:
-
负面影响:男性观看美女图像后,对现有配偶的满意度和承诺度下降;女性可能因竞争采取极端行为(如厌食、整容)。
-
本质:媒体激活了远古进化的审美机制,但呈现的 “完美形象”(如 PS 照片)并非现实环境的真实反映,可能干扰现实关系。
九、贞节与忠诚:解决父权不确定性的关键
人类女性隐蔽排卵(无明显发情信号)带来独特的父权问题,婚姻和忠诚偏好是进化解决方案:
- 贞节的文化差异:
-
重视程度因文化而异(如中国、印度重视贞节,瑞典、挪威则反之),与女性经济独立性、婚姻收益相关(瑞典女性经济独立,婚前性行为普遍,男性对贞节重视度低)。
-
跨文化规律:若存在性别差异,男性必比女性更重视贞节,无反例。
- 忠诚的核心地位:
-
婚前性放纵是婚外情的强预测指标,男性将 “不忠贞” 视为配偶最恶劣的品质(评价低至 - 2.93)。
-
全球婚内非亲生子女比例仅 1%-3%,说明男性对忠诚的偏好有效解决了父权问题。
总结
男性的择偶偏好(年轻、美貌、忠诚)是进化的产物,源于对生育能力和父权确定性的追求,跨文化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。这些偏好并非文化建构,而是远古适应问题的心理解决方案,至今仍塑造着人类的择偶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