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随意性关系
一、引言:性别差异的跨文化验证
-
核心矛盾:罗伯特・史密斯指出,若女性始终拒绝男性乱交欲望,男性的乱交特性便无法进化,暗示女性祖先也存在参与短期性关系的可能。
-
跨文化研究:
-
佛罗里达研究:女性对陌生人的性请求均拒绝,75% 男性同意。
-
法国 / 丹麦研究:女性同意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的比例极低(3% 以下),男性则高达 60%-83%,且对伴侣相貌要求更宽松。
-
结论:男女对随意性行为的态度存在稳定性别差异,且跨文化一致。
-
二、短期性行为的进化背景
-
发生前提:需双方同意,女性祖先在男性外出狩猎(缺乏守卫)时存在婚外情机会。
-
研究困境:短期关系隐秘性高(如金赛研究中受访者回避婚外性问题),且受社会价值观影响(对 “放荡” 的贬低)。
-
个体差异:社会性取向(sociosexual orientation)区分两类人 —— 倾向长期高投入关系者,与倾向无承诺随意性关系者。
三、短期性策略的生理线索
- 睾丸大小与精子竞争
- 人类男性睾丸占体重比例(0.079%)远超大猩猩(0.018%)和猩猩(0.048%),但低于滥交的黑猩猩(0.269%),证明人类祖先存在女性短期内与多男性性交的历史(精子竞争压力)。
- 射精量的适应性调整
- 夫妻分离时间越长,男性重聚后射精量越多(从 3.89 亿精子增至 7.12 亿),推测为应对妻子可能的婚外性行为,确保自身精子竞争力。
- 女性性高潮的功能争议
-
可能功能:帮助保留更多精子(高潮时保留 70%,非高潮仅保留 30%),且与情人高潮次数是丈夫的两倍,排卵期更易与情人幽会,或为 “基因选择装置”(选择优质基因)。
-
争议:存在文化差异,可能是副产品与适应性的结合。
四、短期性策略的心理线索
- 男性的短期择偶心理
-
性欲与性伴侣数量:男性渴望更多性伴侣(一生理想 18 位,女性 4-5 位),性冲动、自慰率、色情消费均高于女性,且跨文化稳定(如挪威性别平等文化下,男性仍渴望 25 位,女性 5 位)。
-
时间最小化:倾向快速发生性关系(认识 1 小时即可能同意,女性则极少),网上约会(如 Tinder)中男性更主动、范围更广。
-
标准放松:对短期伴侣的年龄、负面特征(如暴力、滥交)容忍度更高,但仍排斥性欲低、要求承诺者。
-
柯立芝效应:对新伴侣重新唤起性欲(如婚姻中性交频率随时间下降,男性婚外恋比例更高)。
-
性幻想:视觉化、多伴侣、无情感卷入(如幻想与多位陌生女性发生关系)。
-
性后悔与勾搭后感受:更多后悔 “错失性机会”,勾搭后希望未来有更多勾搭,较少负面情绪。
-
打烊效应:酒吧临近打烊时,男性对女性吸引力评价升高(感知性机会减少,驱动行动)。
-
性高潮后变化:短期策略倾向的男性在高潮后 10 秒内降低对伴侣的吸引力评价,促使快速离开以避免承诺。
- 女性的短期择偶心理
-
性后悔与勾搭后感受:更多后悔 “实施的性行为”(如错付贞操、与低价值者发生关系),勾搭后更易感到被利用、抑郁,希望发展为浪漫关系。
-
标准稳定性:对短期与长期伴侣的核心标准(如善良、慷慨、吸引力)差异较小,更排斥已有长期关系或滥交的男性(因不利于发展为婚姻或获取资源)。
五、同性恋行为的佐证
- 男同性恋更倾向与陌生人发生随意性关系(94% 拥有 15 + 性伴侣),女同性恋更偏好长期关系(仅 15% 拥有 15 + 性伴侣),印证性别差异而非性取向差异。
六、卖淫现象
- 男性是主要消费者(如 69% 美国男性找过妓女),源于男性对低代价随意性关系的需求;女性提供性服务多为经济收益(生存或避免婚姻)。
七、女性短期性策略的收益
-
资源获取:通过短期关系获得食物、礼物、金钱(如特罗布里恩群岛女性以性换礼物,妓女通过交易摆脱劳动)。
-
评估潜在丈夫:婚前性接触可评估对方忠诚、个性、性生活和谐度,降低离婚风险。
-
保护与备胎:获得额外男性的保护(如类似狒狒的 “友谊”),或在现有配偶失效(死亡、抛弃)时快速更换。
-
提升地位:与高声望男性发生关系,提升自身社会评价,进入更高择偶圈层。
-
遗传收益:
-
性感儿子假设:与对女性有吸引力的男性发生关系,生下更易择偶成功的儿子。
-
排卵期偏好:排卵期更倾向有男子气概、匀称的男性,可能获取优质基因。
八、短期性关系的代价
-
男性:染性病、名声受损(花花公子)、被嫉妒者报复、离婚风险。
-
女性:名声受损(“荡妇” 标签)、性虐待 / 强奸风险(约会强奸比例高达 15%-20%)、未婚怀孕(孩子生存风险高,可能导致杀婴)、婚姻中被收回资源。
九、短期性关系的有利情境
-
童年环境:父亲缺位者更倾向短期策略(如父母离异女性更早性交、乱交)。
-
人生阶段:青少年(评估择偶价值)、离婚后(重新评估市场价值)。
-
性别比例:当男性可以与许多女性进行性接触时,他们会转向短期性策略;当进行投资的婚姻对象较为稀缺,或者结婚不会带来太多收益时,女性会转向随意性关系。
-
资源分配:集体共享资源的文化(如阿赫族、瑞典福利制)中,婚姻动机弱,短期关系更普遍。
-
配偶价值与文化:预期未来配偶价值高者(如事业上升期男性)可能暂缓长期承诺;文化 / 法律许可(如公社、一夫多妻制)鼓励短期关系。
十、总结
-
人类拥有短期与长期择偶的灵活策略库,受生理、心理、环境共同影响。
-
现代技术(避孕、互联网约会)降低了短期关系的代价(如怀孕、声誉风险),赋予人类更多掌控择偶命运的权力。
第五章 吸引伴侣
核心逻辑:吸引的本质是 “满足潜在伴侣的需求”
-
吸引伴侣是协同进化的结果:两性一方的需求推动另一方进化出对应的吸引策略(如女性渴望男性地位→男性进化出炫耀地位的动机;男性渴望女性年轻健康→女性进化出展示年轻健康的动机)。
-
吸引行为嵌入社会竞争:需同时 “凸显自身优势” 和 “削弱竞争对手”(如言语诋毁),且策略效果取决于择偶目标(短期性伴侣 vs 长期承诺配偶)。
一、短期与长期择偶的核心差异
维度 | 长期择偶 | 短期择偶 |
---|---|---|
评估过程 | 偏好长期求爱,充分评估资产、代价、和谐度 | 省略评估,欺骗概率高(难以察觉资源 / 忠诚伪装) |
性别控制力 | 高魅力女性更挑剔 | 女性更有控制力(愿意发生短期关系的女性少,选择空间大) |
核心风险 | 初期夸大的地位 / 资源可能败露 | 易被操纵 / 欺骗(尤其在资源、外貌、忠诚等关键领域) |
二、男性的吸引策略
男性策略围绕女性核心需求:资源、承诺、健康 / 体能。
- 资源展示
-
短期有效:即时财富炫耀(挥霍、送礼、高档约会),因女性短期需即时资源。
-
长期有效:展示资源潜力(勤奋、抱负),因女性长期需稳定未来资源。
-
通用有效:慷慨(如慈善捐款、给小费),传递 “愿意分享资源” 的信号;昂贵服饰(同时标志即时与未来资源)。
- 承诺展示
-
关键信号:坚持(花时间陪伴、反复约会)、善良(关心对方问题、对孩子 / 宠物友善)、忠诚(拒绝其他异性)、诚实(坦诚感受,避免伪装)。
-
效果:对长期关系极有效,因承诺意味着资源稳定投入(而非分散给多人)。
- 体能展示
- 短期更有效:展示力量(肌肉、运动技能),因短期关系中男性体能与性吸引力强相关(如运动员更易获得短期性伴侣)。
- 吹嘘与自信
- 短期更有效:表现自负、炫耀成就,传递地位 / 资源信号(但需区分真实自信与虚张声势);失败会降低自信,促使调整目标。
三、女性的吸引策略
女性策略围绕男性核心需求:年轻健康(外貌)、忠诚、性可获得性(短期)。
- 外貌改善
-
核心逻辑:激活男性对 “年轻健康” 的审美(如红润脸颊、光滑皮肤、丰满红唇等),手段包括化妆、服饰(紧身 / 暴露装)、发型护理等。
-
竞争手段:诋毁对手外貌(如说对方肥胖、丑陋),短期情境中更有效。
- 忠诚展示
-
对长期关系极有效:表现忠贞(避免与其他男性接触)、诚实可靠,解决男性 “亲子不确定性” 的核心焦虑。
-
诋毁策略:说对手 “不忠诚”“放荡”,降低其在婚姻市场的价值(但对短期关系可能适得其反)。
- 性信号(短期有效)
-
行为暗示:直接视线接触、挑逗动作(如吮吸吸管、暴露身体曲线)、言语挑逗(暗示性兴趣)。
-
外表性感化:穿紧身 / 暴露衣物,传递 “性可获得” 信号(但会降低长期配偶吸引力)。
-
顺从伪装:表现无助、温顺,降低男性接近门槛,扩大选择范围。
四、竞争与诋毁策略
-
核心逻辑:利用对方对配偶品质的敏感点,削弱竞争对手优势。
-
男性诋毁:聚焦资源(说对手贫穷、无抱负)、忠诚度(说对手仅想短期关系)。
-
女性诋毁:聚焦外貌(说对手丑陋)、忠诚度(说对手放荡)、性可获得性(说对手 “戏弄人”“性冷淡”)。
五、争议理论:健康信号假设
-
观点:幽默、创造力、艺术 / 音乐能力、道德品质等,是基因品质的 “昂贵信号”(类似雄孔雀尾巴),因高成本(需良好基因支撑)而诚实传递健康状态。
-
争议:批评者认为这些能力可能是其他适应的副产品(如智力为解决生存问题进化,而非仅为吸引配偶),且难以验证性别差异(如女性偏好男性制造幽默,男性偏好女性欣赏幽默)。
六、两性目的冲突与现实影响
-
欺骗与反欺骗:男性可能假装承诺获取短期性;女性可能用性引诱男性进入长期关系。
-
性别比例影响:短期市场中男性多于女性→女性更挑剔;长期市场中高学历女性过剩→竞争加剧。
-
最终挑战:成功吸引后,需面对 “如何维持关系” 的新问题。
第六章 长相厮守
一、引言:爱情的转变与相守的本质
-
核心引用:玛乔丽・肖斯塔克(Marjorie Shostak)在《妮萨: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》中指出,爱情会从初时的 “激情奔放”,逐渐转变为 “温情款款且互相信赖” 的形式。
-
核心矛盾:长相厮守的承诺并非天然或必然 —— 西方高离婚率、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离婚现象,以及竞争者的觊觎、内部承诺失效等,均导致伴侣关系脆弱,需依赖 “适应进化的策略” 维系。
二、相守的收益与代价
1. 信守承诺的收益(两性共通)
-
能力互补与劳动分工:高效整合双方资源,提升生存与生活效率;
-
稳定育子环境:为子女提供安全、持续的成长条件;
-
资源共享与亲属网络拓展:扩大社会支持与资源获取渠道;
-
避免前期投入浪费:留住已吸引的伴侣,无需重新经历择偶、求爱等过程。
2. 无法相守的代价(两性差异与共通)
性别 | 专属代价 | 共通代价 |
---|---|---|
男性 | 失去传宗接代机会、母系投资(maternal investment) | 亲属网络破裂、核心资源丧失、机会成本(失去重新择偶机会)、前期择偶努力白费 |
女性 | 失去配偶资源、保护、父系投资(paternal investment) | 同上 |
子女 | - | 陷入继父母控制的潜在危险 |
三、留住配偶策略:从动物到人类的适应逻辑
1. 动物的留住配偶策略(与人类的相似性)
昆虫虽与人类种系差异大,但应对 “留住配偶” 的核心逻辑一致,主要手段包括:
-
隐藏配偶(mate concealing):减少配偶与竞争者接触,如雄黄蜂找到雌蜂后立即带其远离竞争者密集区;雄甲壳虫释放气味降低配偶吸引力;公蟋蟀接近异性时收敛行为避免干扰。
-
身体阻挡与生殖垄断:
-
物理控制:雄水黾紧抓配偶(甚至非交媾时也骑乘),防止其他雄性介入;
-
生殖阻碍:部分蠕虫精液含凝固物质形成 “交配栓(copulatory plugs)”,阻止其他雄性受孕;苍蝇 “Johannseniella nitida” 的雄性交媾后脱落生殖器堵住雌性生殖口。
-
2. 人类与动物的核心差异
-
动物策略以雄性为主、多为物理手段;人类则是两性均积极参与,且核心是 “精妙的心理操纵”,依赖长期高度承诺的配偶关系。
-
进化逻辑:两性分手的 “繁殖资源损失” 对等 —— 承诺关系中,两性通常匹配(如 8 分配 8 分、6 分配 6 分),分手对双方均造成损失,故均需投入精力留住配偶。
四、窃偶者的威胁:配偶关系的外部挑战
1. 窃偶(mate poaching)的普遍性
-
数据支撑:施密特与作者研究发现,60% 男性、53% 女性承认曾试图勾引他人配偶建立长期恋情(近半数成功);93% 男性、82% 女性曾被他人试图勾引离开现有恋情(短期性关系意图:87% 男性、94% 女性);35% 男性、30% 女性的配偶曾被窃偶者成功带走。
-
跨文化验证:施密特的 30 + 国研究证实,窃偶是全球普遍的择偶策略。
2. 窃偶的动机与代价
-
动机:
-
基础动机:与初始择偶一致(情感亲密、性、资源、地位、生育等);
-
特殊动机:向对手复仇(降低对手繁殖成功率、震慑他人)、获取 “预先核准的配偶”(经他人筛选,可靠性更高)。
-
-
代价:可能遭配偶暴力报复、社会声誉受损(被贴 “欺骗者” 标签)、成功后需更高成本守卫配偶(防止其再被窃走)。
3. 窃偶的特殊策略
-
钻空子(temporal invasion):调整时间表,增加与目标的相处时间(如趁其配偶工作 / 出城时造访);
-
制造隔阂(driving a wedge):提升目标自尊(“你值得更好”)+ 贬低其现有配偶(“他对你不好”),扩大恋情裂缝。
五、性嫉妒:留住配偶的核心心理机制
性嫉妒是人类进化出的 “威胁预警机制”—— 感知配偶关系受威胁时,激发情绪与行动以消除威胁(如警惕、攻击)。
1. 两性嫉妒的适应功能差异
性别 | 核心适应问题 | 嫉妒的主要诱因 |
---|---|---|
男性 | 父权不确定性(避免投资竞争对手后代) | 配偶的性背叛(如与他人发生性关系) |
女性 | 配偶资源 / 承诺流失(失去经济支持、保护) | 配偶的情感背叛(如与他人建立深厚情感联结) |
2. 性别差异的实证证据
-
心理反应:511 名大学生研究显示,83% 女性对 “情感背叛” 更烦恼,60% 男性对 “性背叛” 更烦恼;
-
生理反应:
-
男性:想象性背叛时,心跳每分钟多跳 5 次(相当于 3 杯咖啡)、皮电增加 1.5 微西门子、皱眉肌收缩 7.75 微伏(均显著高于情感背叛);
-
女性:想象情感背叛时,皱眉肌收缩 8.12 微伏(显著高于性背叛);
-
-
跨文化一致性:匈牙利、爱尔兰、墨西哥等 7 国,以及韩国、日本、纳米比亚辛巴族的研究均验证了该差异;
-
实际行为:男性更易因性背叛结束恋情、更难原谅;女性更关注配偶与其他女性的 “时间 / 资源投入”。
3. 对矛盾解释的反驳(信念假设 vs 进化假设)
-
信念假设:认为两性差异源于 “对性与情感背叛关联性的信念”(如女性认为情感背叛必伴随性背叛),但多项研究(美国、韩国、日本样本)控制 “背叛关联性” 后,性别差异仍显著,故该假设不成立;
-
进化假设:经心理两难法、认知实验、fMRI 脑扫描(男性性背叛时杏仁核 / 下丘脑激活更强,女性情感背叛时后上沟激活更强)验证,是唯一成立的解释。
4. 其他性别差异细节
-
男性对 “有地位 / 资源的竞争者” 更敏感,女性对 “有身体吸引力的竞争者” 更敏感;
-
男性存在 “夸大型不忠感知偏误”(过度怀疑配偶不忠);
-
对恋情投入越深的两性,嫉妒差异越显著。
六、留住配偶的具体策略
1. 满足伴侣欲求(核心积极策略)
通过匹配配偶的原始择偶偏好,提升配偶的留存意愿,两性策略有显著差异:
性别 | 核心策略 | 有效性证据 | 跨文化 / 婚姻持续性 |
---|---|---|---|
男性 | 1. 提供爱与亲切(如表达爱意、提供支持);2. 提供资源(花钱、买贵重礼物) | 爱与亲切:男性使用有效性 7 分制得 6.23(显著高于女性的 5.39);资源:有效性排第二(4.50 分) | 新婚至结婚 5 年后均持续使用;丈夫若缺乏爱意表达,妻子更易提离婚 |
女性 | 改善外表(化妆、性感着装、维持魅力) | 有效性排第二;巴西、克罗地亚、美国研究均验证 | 新婚至结婚 5 年后均持续使用;男性对伴侣吸引力越高,越愿投入留存努力 |
2. 情感操纵(消极 / 补偿策略)
-
屈从恭顺 / 自贬身份:如 “配偶说什么都照办”“承诺改变自己”,男性使用频率比女性高 25%(大学恋人、新婚 / 已婚夫妇均如此,排除报告偏误);可能因男性感知自身配偶价值较低,用屈从挽留伴侣。
-
激发性嫉妒:女性更擅长(如与他人调情、表达对其他异性兴趣),尤其适用于 “对恋情投入更多” 的女性(50% 会用,投入少者仅 26%);目的是测试爱情、刺激配偶承诺、激发其占有欲(需把握尺度,避免引发暴力或分手)。
3. 击退窃偶者(防御策略)
-
公开标记:口头(介绍为 “配偶 / 爱人”)、身体(牵手、搂抱)、装饰(送饰品、Facebook 标注恋爱状态);男性使用有效性更高(如订婚戒指传递承诺信号,震慑竞争者)。
-
保持警惕:监控配偶(不定时打电话、偷看邮件 / Facebook),传递 “不忠后果严重” 的信号。
-
隐藏与独占配偶:不带配偶参加有竞争者的聚会、独占休闲时间,减少配偶与竞争者接触;历史极端形式包括 “深闺幽禁”(印度)、“面纱长袍”(阿拉伯)、“后宫制度”(印度王公后宫 332 人、中国古代 “六宫三夫人”)。
4. 加诸代价(破坏性策略)
通过让配偶 / 竞争者承受损失,震慑不忠行为,多为男性主导,部分手段极端:
针对对象 | 具体手段 | 极端案例 / 跨文化证据 | 法律 / 社会影响 |
---|---|---|---|
竞争者 | 1. 诋毁(散布谣言、贬低外表 / 才智);2. 口头要挟 / 暴力(大吼、群殴、毁财产) | 男性使用频率远高于女性(46% 丈夫曾要挟竞争者,女性仅 11%) | 历史上部分地区 “杀奸夫合法”(如美国得州 1974 年前);现代仍有 “挑拨感情” 赔偿案(如北卡眼科医师赔 20 万美元) |
配偶 | 1. 斥责 / 要挟离婚;2. 暴力殴打、羞辱(降低配偶自尊);3. 生殖致残(如阴蒂切开术、阴部扣锁法) | 阴部扣锁法:非洲 23 国 2 亿妇女受害,需切开才能行房 / 分娩后重缝;印度拜加部落用点燃木条殴打妻子 | 性嫉妒是杀妻主因(如苏丹 300 起男性谋杀案中 74 起因性嫉妒;非洲部落 46% 杀妻案与通奸相关) |
七、脆弱的结合:配偶关系的本质矛盾
-
核心矛盾:无血缘的两人形成长期团结整体,需应对多重进化挑战(防配偶出轨、抗竞争者、平衡两性利益),但策略本身可能存在冲突 —— 如 “性嫉妒” 本为维系关系,却可能引发暴力甚至杀人(男性杀妻、杀奸夫,女性自卫杀夫)。
-
本质原因:两性与竞争者的利益完全对立(竞争者试图夺走配偶资源),两性内部利益也可能冲突(如一方想相守、一方想分手);繁殖风险过高(如男性父权不确定性、女性资源流失),导致策略易走向极端。
-
总结:留住配偶的策略无论积极(满足欲求)还是消极(加诸代价),均源于对 “繁殖资源损失” 的恐惧;人类需在理解这些进化心理机制的基础上,防范其破坏性,维系健康的长期关系。